當前位置:首頁 >技術交流 >新聞攝影中的細節(jié)激起心中的波瀾

新聞攝影中的細節(jié)激起心中的波瀾

文章來源:金玉   我要投稿  

新聞攝影中的細節(jié) 激起心中的波瀾
  在紙質媒體,特別是在報紙上,新聞攝影的地位,近年來從“配角”逐漸提升為與文字平起平坐的“主角”。新一代能文能攝的記者逐漸增多,改變了以往攝影記者為文配圖的從屬地位,從而涌現(xiàn)了大量圖文并茂的優(yōu)秀作品。細觀這些佳作,幾乎均以細節(jié)取勝。它們歷經歲月,能再度激蕩起人們心中的波瀾,主要是細節(jié)在起作用。細節(jié)能跨越時間,細節(jié)能穿透心靈。

  一、細節(jié) 生動詮釋真理

  “今天的新聞,就是明天的歷史!边@是新聞從業(yè)者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但事實上,并不是所有今天的新聞都可以成為明天的歷史,能真正成為歷史的,必是經過時間的積淀,經得起篩選、檢驗的新聞;而能留存下來,并啟示后人的新聞,往往以細節(jié)取勝、以細節(jié)打動人心。文字如此,攝影也是如此。

1985年,永吉路。送煤的板車經常出沒在街頭

  2008年10月2日,新民晚報“目擊”版上的“上!の覀兊墓适隆睓谀,刊登了一幅圖文并茂的作品《灰飛煙滅》,它攝于1985年,距今已有24年,畫面上凸現(xiàn)的一只只排列整齊的煤餅和那個汗流浹背的辛勞背影,給了讀者強烈的視覺感染。這些煤餅和這個背影,令人清晰地記起上海無數(shù)家庭都曾有過的每天清晨生爐子的經歷,因而又想到今天家家戶戶清潔而明亮的燃氣化廚房。這就是細節(jié)的力量、細節(jié)的沖擊。透過這樣的細節(jié),勾起人們今昔對比,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30年帶來的變化,對“發(fā)展是硬道理”做出了最生動的、來自民間底層的詮釋。

1991年,上海南市區(qū)老城廂。

  這里每天“晨曲”的第一個音符便是生煤爐

  《熄火的老虎灶》是另一個生動的例證。它刊登于2008年9月9日新民晚報第8版,同為“上!の覀兊墓适隆睓谀。照片攝于上世紀90年代初,截取的是一個悠久而即將消失的行業(yè)鏡頭,放大的是市井生活的一個細節(jié)畫面。曾經,到老虎灶泡開水是許多居民每日生活的第一件事情,因家中煤爐能力有限,管燒三頓飯已經不易,用水就只好借助于老虎灶。如今,老虎灶的使命已經完成,上海幾乎沒有一個家庭再為一壺開水傷腦筋。照片抓住的是“開門七件事”當中的又一個細節(jié)。正是通過這一細節(jié),折射出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。

  所謂細節(jié),就是組成事物的細微片段。細節(jié)可以將抽象變?yōu)榫唧w,將粗略變?yōu)樵敱M,將表面變?yōu)楸举|,將理性變?yōu)橹庇^,將疏遠變?yōu)橛H近。細節(jié)具有的滲透力,恰如一句唐詩所說的那樣: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一幅新聞攝影作品,如果有了令人難忘的細節(jié),就能引起讀者的共鳴,就能把或許不太好理解的真理,闡釋得更加生動具體、通俗易懂。

二、細節(jié) 點燃讀者情感

  新聞攝影作品,是一種基于事實的視覺藝術。而視覺藝術中的細節(jié),可謂點燃人類情感的導火索。生動的細節(jié),可以感染人心、產生共鳴、引起聯(lián)想。一張有著上佳細節(jié)的新聞攝影作品,對于讀者的沖擊可以通過眼睛直達心靈。

  一雙龜裂、粗糙的手,捧著一朵初放的紅玫瑰。這是被評為“影響2006-CCTV年度十大新聞圖片”的作品《在那玫瑰盛開的地方》。那是一雙勞動者的手,一道道黑黑的口子布滿手掌;那是一朵無比嬌艷的紅玫瑰,溫馨美麗。兩相對比,讓讀者產生了很多聯(lián)想。這是誰的手?紅玫瑰與那雙手有著怎樣的關系?作者在圖片說明中這樣寫到:“紅玫瑰如此嬌艷動人,然而種了7年玫瑰的花農向中飛的雙手卻被玫瑰刺扎得面目全非……對于消費者來說,玫瑰代表愛情,而對花農來說,玫瑰花更多的是代表著一家老小的生計!边@幅作品,牽動讀者神經的正是花農的那雙手,引起讀者聯(lián)想的也正是這雙手。為了玫瑰的艷麗,為了一家子的生計,花農付出的艱辛是常人難以想象和忍受的。這雙手,帶給了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,這種沖擊引起的心靈震撼不是瞬間的,而是長久的。

  另一幅被評為“影響2006-CCTV年度十大新聞圖片”的《向農民工鞠躬道歉》也是一幅由細節(jié)加劇感染力,從而打動讀者的作品。畫面上,8位穿著不同工作服的農民工一字排開,一位衣著整潔的男子正把腰彎成90度,向這8位農民工鞠躬。原來,2006年1月11日,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張榕明到西安一工地慰問,向農民工送上慰問金。不料,張榕明走后,慰問金竟被包工頭搜走。張榕明知道此事后,非常氣憤,當即責成有關部門嚴肅處理。照片拍攝的,正是勞務公司的一位經理,向農民工鞠躬道歉的鏡頭。

  畫面上,農民工默默地注視著道歉者,其中一位年長者,舉手似乎想阻止經理鞠躬,正是這一在畫面中不占主要地位的細節(jié),卻讓我們感受到了那些農民工的善良與樸實。處于劣勢地位的他們,盡管遭受了諸多不公,但當有人向他們表示歉意時,他們竟有些受寵若驚,同時他們的寬容和無奈也讓讀者動容。作者抓住的細節(jié),也許是無意所得,但卻給人印象深刻。如果沒有這樣的細節(jié),這幅作品只是一般的事實記錄,而有了這樣的細節(jié),就能引發(fā)更多的思考,帶來更多的感動。

  細節(jié)之所以能點燃讀者的情感,是因為它具體生動;對于新聞攝影作品來說,又因為它可視可感。細節(jié)是一種催化劑,它能加速人的情感產生“化學反應”,提高人們情感的溫度,從而達到吸引讀者、感染讀者、增強新聞傳播效果的目的。

三、細節(jié) 提升審美價值

  盡管新聞的審美,是一種受制于事實的審美,但并不是說事實面前人就完全無能為力。因為“實現(xiàn)新聞的審美傳播很重要的一點取決于傳播主體(記者、編輯)的認知能力和審美素質……”一個審美素質高的記者,一定會讓自己的作品具有出色的細節(jié),他懂得細節(jié)可以提升審美價值。

  今晚報記者劉箏拍攝的《滑輪鉆桿見功夫》就是一幅通過細節(jié)見精神的作品。這幅作品的畫面是一男子在做輪滑表演,他要完成的動作是雙手雙腳呈一字貼地鉆過橫桿,這是一個高難動作。在現(xiàn)場,也許很多觀眾會關注于他的手腳。但是,劉箏卻在他的作品中,把表演者的眼神放在視覺的中心位置。正是這高度緊張的眼神,折射出了動作的難度。這眼神提升了這幅作品的審美價值,也體現(xiàn)了作者的審美素養(yǎng)。

  鄭州晚報的記者張翼飛,在2009年春節(jié)前夕,曾拍攝過一幅名為《春運大雪中的父與子》。這是一幅感人至深的作品:大雪紛飛,漫漫春運路上,匆忙趕著回家過年的人群中,一位父親抱著年幼的兒子,正用一只手艱難地把圍巾纏到兒子頭上。雖然他自己已滿頭雪花,但他的注意力全在兒子身上。那條橙色的圍巾在畫面中是如此突出、如此溫暖,它成為作品的視覺中心,讓人想起農民工遠離家鄉(xiāng)在外討生活的不易:居無定所、顛沛流離是他們的生活常態(tài);到了春節(jié),終于可以返鄉(xiāng)與親人團聚時,卻是路途艱難。《春運大雪中的父與子》帶給人們太多的聯(lián)想,而記者恰恰是在春運大潮中捕捉到了這對父子舐犢情深的畫面,以一條橙色的、溫暖的圍巾,來反映農民工的生活。作品的畫面觸摸到了讀者的心靈深處,其審美的意義和價值,盡在不言中。

  雖然“審美價值是客觀的,這既因為它含有現(xiàn)實現(xiàn)象的、不取決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質,也因為它客觀地、不取決于人的意識和意志而存在著這些現(xiàn)象同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,存在著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!钡,記者仍然可以通過對于精彩細節(jié)的捕捉和定格,讓自己作品的審美價值得到提升。在捕捉細節(jié)的過程中,記者的自身素養(yǎng)起到了關鍵的作用。

四、細節(jié)捕捉與記者素養(yǎng)

  細節(jié),可以生動闡釋真理,可以點燃讀者情感,可以提升審美價值。精彩的細節(jié),是一種力量,是一種感動,也是一種深刻。但是,細節(jié)的捕捉并非易事,它與記者的自身素養(yǎng)密不可分。

  同樣一個場景,一件新聞事實,不同的記者拍攝出的作品,會有不同的效果。有的只是簡單的現(xiàn)場記錄,有的卻令人深思。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,而是涉及個人素養(yǎng)。作為一名攝影記者,大部分人對于攝影器材的掌控早已駕輕就熟,但為什么使用同樣的器材會有不同的結果呢?這是因為作者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,對事物的理解不同。

  新民晚報的雍和,是一位能文能攝、新聞素養(yǎng)很高的優(yōu)秀記者,他的作品往往出人意料、發(fā)人深思。2007年8月1日,正逢高溫酷暑,上海那日的最高溫度是39攝氏度,一個建設工程結構封頂,領導前往慰問工人。這本是一個喜慶的場面,想象中,記者拍攝的場景應該是:領導向工人送上毛巾、飲料等消暑用品,與工人熱烈握手……但是,雍和拍回的照片卻是這樣的:工人們排著隊,站在烈日下,有的瞇著眼,有的擦著汗;隊伍前則放著一個紙板箱,箱子上貼著“慰問品”三個字。雍和為這副照片起的名字很點題且意味深長:《等待慰問》。這樣一幅照片,與人們原先想象的“領導慰問工人”的畫面大相徑庭,它不是簡單的現(xiàn)場記錄,而是融進了記者的觀察和思考。雍和在圖片說明中解釋說,工人們在39攝氏度高溫下站了半個小時,并不是前來慰問的領導遲到,而是安排這次慰問的中層干部出了差錯——沒接上頭。雍和連著發(fā)問:“假如工作再細致一點,早點對上號;假如工人晚點排隊,不到火候不揭鍋,兩面不耽誤;假如少一點形式,多一點實在,那么這烈日下苦曬等候‘清涼’的事就不會出現(xiàn)!

  前往采訪這個工地的記者不止雍和一個,只有雍和“特立獨行”。他牢牢地抓住了能觸動人們敏感神經的細節(jié),使作品的內涵得到升華。這種捕捉細節(jié)的能力,并非一日之功。精彩的細節(jié),永遠屬于有準備的人。

  一個攝影記者不只是拍照匠,只注意構圖、用光、色彩……同時他也應該是一個觀察者、發(fā)現(xiàn)者和思考者。事實上,新聞攝影因受到當時當?shù)噩F(xiàn)場環(huán)境的限制,很難在構圖、用光、色彩上做到完美,有時候能夠拍攝到某個畫面就算勝利,無暇顧及藝術含量。但是,當一個記者具備了一定素養(yǎng)后,即使受到環(huán)境的制約,也能拍攝出成功的作品。這樣的作品往往依靠思想和內涵取勝,是作者長期觀察和思考生活的瞬間體現(xiàn)。

  記者的素養(yǎng)從何而來?不論對新聞事業(yè)的熱愛和追求,不論對真理的向往,也不論對人性中真善美的渴望……如果我們也從細節(jié)入手,相信以下幾點對記者自身新聞素養(yǎng)的培育不無裨益。

  1.培養(yǎng)敏感

  新聞記者必須是敏感的,一個遲鈍的人難以成為好記者。雖然有些人的敏感來自于自身性格,然而后天的努力也可以培養(yǎng)出敏感。一個記者要使自己的觸覺敏銳起來,一要拓寬知識面,二要培養(yǎng)廣泛的興趣,三要有“專項本領”。這三項都是基本功,拓寬知識面和興趣廣泛毋庸贅言,所謂要有“專項本領”,就是要成為所跑條線的專家,至少也是半個專家,只有對自己的“轄區(qū)”熟悉到一定程度,才可能談得上敏感,因為記者面對一個陌生的領域,是無法感受到其中奧妙的。

  培養(yǎng)敏感,還有一條途徑也很重要,那就是增加社會閱歷。隨著年齡增大,人的閱歷自然會加深,但是我們何嘗不可以在年輕的時候,有意識地多參與各種實踐,多與各種人物交往,以此增加社會閱歷呢?一個記者隨著社會經驗的豐富,對人對事的感知度和敏銳度必會增加。而一個敏感的記者,更善于在采訪中發(fā)現(xiàn)他所需要的細節(jié)。

  2.學會深究

  新聞的價值有大有小,一般來說,新聞并不追求永恒,但事實上確有一些新聞歷經時日成了歷史,有了永恒的意味。作為新聞,雖然并不一定有特別的深意,但有深意的新聞一定是記者透過表面現(xiàn)象,深究所得。遇事遇人,多問為什么,往往會給記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。

  2007年冬至過后的一天,雍和路過一個農貿市場,看到羊腿、明蝦等各種農產品十分豐富,但生意卻冷清。與小販聊了一番,才知因為暖冬,市民沒了往年冬令進補的愿望,所以愁煞了小販。雍和記錄了這一場景,并以《冬天在哪里》為題,引出了氣候變暖的一番議論。那樣的場景,對許多人都是熟視無睹的,有幾個人會想到它與保護地球、保護環(huán)境有關呢?這就是深究的結果。

  一個記者學會深究,其實也就是找到了尋找細節(jié)的道路。

  3.拋棄懶惰

  勤奮,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,尤其是記者。老新聞工作者,把新聞采訪說成是“跑新聞”,就非常準確地表述了新聞記者的職業(yè)特點,新聞就是跑出來的。一個懶惰的、靠統(tǒng)發(fā)稿編新聞的記者,其稿件中不會有與眾不同的、精彩的細節(jié),自然也不會感染讀者。對攝影記者來說,如果人在現(xiàn)場,只是做“到此一游”式的拍攝,那也不會尋覓到精彩的細節(jié)。唯有拋棄懶惰,多跑,多拍,才有可能獲得成功。

  細節(jié)在新聞攝影作品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細節(jié)通常不引人注目、甚至稍縱即逝,卻往往是一幅作品成功的關鍵。只要抓住了社會的細節(jié)、民生的細節(jié)、畫面的細節(jié),才能生動闡釋真理、感染讀者心靈、產生歷史價值和提升審美價值。細節(jié)的重要意義,就在于此。學習發(fā)現(xiàn)細節(jié)、捕捉細節(jié)、升華細節(jié),是每個新聞記者的必修課。

官方微博:@全影網 https://weibo.com/7192com

官方微信:想在手機上獲取最新鮮資訊嗎?添加全影網官方微信:www7192com

免責聲明:

本站部分內容、觀點、圖片、文字、視頻來自網絡,僅供大家學習和交流,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。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權、著作權、肖像權的內容,請聯(lián)系我們(0536-8337192),我們會立即審核并處理。

我要評論

當前已有loading...個參與
驗證碼: 驗證碼,看不清楚?請點擊刷新驗證碼

名企招聘

人才求職

婚紗攝影

人才網X 關閉

掃描訪問手機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