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資訊 >熱點話題 >兩代攝影師記錄北京舊貌新顏 折射北京城巨變

兩代攝影師記錄北京舊貌新顏 折射北京城巨變

文章來源:其他網(wǎng)絡   我要投稿  

   原標題:兩代攝影師記錄北京舊貌新顏

兩代攝影師記錄北京舊貌新顏 折射北京城巨變

  侯凱源攝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北京火車站


兩代攝影師記錄北京舊貌新顏 折射北京城巨變

  劉錦標攝于2011年的北京火車站


  一座城,兩代攝影師,相隔50年,以近似的機位和角度記錄下城市的變遷。在他們對比鮮明的鏡頭里,北京,從一座灰色沉靜的城市變成一座熱鬧擁擠的大都市。


  《時間的痕跡——兩代攝影師半世紀的北京城影像檔案》一書正在編輯過程中,今年下半年將與讀者見面。對于兩代攝影師來說,他們樂見幾十年的積累終將面世,他們心懷一個質(zhì)樸愿望, “讓死資料活起來,讓下一輩人知道北京城這些個變化!


  新老照片,折射北京城巨變


  《時間的痕跡》選取了100余組新舊對比的照片,涵蓋了京城老百姓的吃住行,包括著名的十大建筑、住宅、商店、街道、體育場館、影劇院等。


  半 個多世紀前的老照片由鄭德鴻、陳肇宗、侯凱源、夏允恭拍攝,他們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規(guī)劃局的老攝影師,當年他們爬遍京城所有的制高點,留下3萬多張珍貴 照片。如今,侯凱源、鄭德鴻兩位老人還健在,而其他兩位已離世。新照片是他們的徒弟劉錦標拍攝的,他是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的一名專職攝影師,今年8月將 退休。


  所有老照片中最震撼的一張,是攝于1954年的天安門廣場老照片。除了旗桿外,當時廣場上其他建筑尚未建設,東西“三座門”拆掉了, 觀禮臺還處于在建中,呈現(xiàn)出質(zhì)樸的狀態(tài)。而時至2011年,第二代攝影師劉錦標拍下的天安門廣場,內(nèi)容就豐富了很多,人民大會堂、毛主席紀念堂、國家博物 館相互對望,人流也更多了。


  北京火車站是當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,建成于上世紀60年代初,老照片中的北京火車站廣場空曠無人,顯得很清靜。而2011年的那張照片,人頭攢動,人來人往,地鐵二號線途經(jīng)此處,站前還有諸多公交車的經(jīng)停與起點站,時代的發(fā)展?jié)饪s在這一畫面中。


  建于乾隆六年的北京砂鍋居,其招牌菜是砂鍋白肉,也是目前北京規(guī)模最大的主打砂鍋菜肴的中華老字號。在1961年的照片中,北京砂鍋居還是簡陋的平房,掛著“公私合營 順居飯館”的招牌,歷史氣息濃重。而到了2011年,砂鍋居外部裝修氣派了很多,“中華老字號”的招牌非常顯眼。


  再 看天橋的茶館戲園,1958年的茶館戲園里都是清一色的長條板凳,屋內(nèi)方桌、長條桌擺放齊整,有的客人獨自枯坐,有的聚攏在一起聊天。墻壁上張貼的也是具 有年代感的宣傳畫。時至2011年,茶館變得洋氣了許多,有了碩大的英文“TIAN QIAO TEA HOUSE”標識,裝修也更講究了。


  兩代人,艱辛記錄一座城


  在劉錦標辦公室的鐵皮柜中,3萬多張50年前的北京影像被細致地分門別類保存。82歲的侯凱源撫摸著當年自己拍、洗、存檔的老照片,心里特別感慨。


  侯凱源回憶,單是人民大會堂他就拍了600張照片。1959年8月,他進入人民大會堂拍攝,一拍就是3個月。他背著德國林哈夫大相機沒日沒夜奔忙,困了就在沙發(fā)上瞇會兒。他形容說拍照片就是“登高鉆地”,拍萬人大禮堂,爬上梯子,要鉆到屋頂中央紅色五星燈旁邊拍。拍大會堂通風設備,要鉆進地下,通風開起來,能刮起五級風。


  侯凱源更記得當年拍夕照寺街一帶的全貌,他背著大皮攝影箱,從煙囪外爬梯上去,爬到頂上,已經(jīng)很累了,定睛一看,“從底下看是個細煙囪,爬上去才發(fā)現(xiàn),煙囪頭上,其實有一米多寬呢!


  這 些老一代攝影師千辛萬苦得來的照片,幾十年后才與后輩產(chǎn)生共振。1999年劉錦標為了做照片展,開始整理沉睡在柜子里的老照片,當他把師傅們的照片和一些 自己拍攝的照片放在一起,驚訝地發(fā)現(xiàn),北京城的變遷史就這樣被悄悄地記錄了下來。他隨即做出了決定,回到原點再拍,“這幾十年北京變化太大了,沒拆的地方 得趕緊去拍!


  “建筑師的壽命比建筑長!眲㈠\標感嘆,探訪實地、搜集資料發(fā)現(xiàn),有的房子蓋了二三十年就拆了,他要回到原點拍攝,并不容易。


  真正回到原點拍攝是在2008年至2011年,劉錦標共拍了300組。他很較真,不僅是地點、時間,還有細節(jié),都想真正還原。拍北京站,當年師傅是在上午 10時15分,劉錦標坐公交車晚了幾分鐘,拍攝時間為10時20分。拍北京飯店,當年飯店前有騎自行車的人、警察,劉錦標就等時間、等警察,還得等警察的 臉朝東,“因為之前的照片里,警察的臉是朝東的!睘榱伺奶彀查T廣場,他三次登上天安門城樓,“最后和當年師傅的拍攝地點相比,我偏了一米!


  不少地方無法回到原點了,這也是劉錦標最遺憾之處。“北京好多城門樓都拆了,只能拍位置了!眲㈠\標說,新照片拍了前門、東便門,但東直門、朝陽門、德勝門、阜成門早已拆除,拍的不是城門樓,只能拍當年城門所在的位置,如拍東直門就只能拍中石油大樓一帶的景觀了。


  他們的鏡頭,提供思想視角


  劉錦標和他的師傅們一輩子低調(diào)、勤勉,覺得自己干的是攝影這個行當,受苦受累是應該的。他們沒有想過有一天,這些照片會出書,更沒想到這些照片會深深打動很多人。


  正陽書局創(chuàng)始人崔勇深愛北京歷史文化,在劉錦標捐書給正陽書局的時候,他得知兩代攝影師的故事和那些照片,“我覺得很震撼,這些照片是城市發(fā)展的縮影,從一個層面還原了真實的北京,有很高的文獻價值!贝抻抡f,他很快決定將此題材納入“正陽書庫”的出版計劃。


  《時 間的痕跡》一書的編者徐家寧同樣被這些照片打動了。他說,新舊兩組照片,前一代師傅出于工作記錄而拍攝,而后一輩劉錦標作為一個老北京人,對家鄉(xiāng)日新月異 的變化有深深的感觸,才有回到原點拍攝的想法。“在我看來,這些照片并不是過去和現(xiàn)在的簡單對比,不僅是現(xiàn)實版的北京式‘穿越’,還能從中找到北京文化的 根脈所在!



  《城 記》作者王軍對兩代攝影師的作品,用了“感動、感謝、感激”這三個詞,他認為他們的鏡頭是有尊嚴的,“新舊照片體現(xiàn)出拍攝者從上世紀中葉以來,對北京城市 發(fā)展的一種責任意識,他們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北京的變遷,給讀者和后人提供了特別重要的思想素材!蓖踯娬J為,通過新舊照片的對比,思考我們到底得到了什 么,又到底失去了什么,不同的人可以從中得到不同的結論。


  “北京城在發(fā)展過程中,丟失了很多東西,這些照片因此有著特別珍貴的史料價值!蓖踯娬f,文化遺產(chǎn)不是某一代人享有,而是每一代人都應該享有,“我很慶幸,我們這一代人不能觸摸那些被拆除的城墻,但還能觸摸到照片,這給各個領域研究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素材!

   原標題:兩代攝影師記錄北京舊貌新顏

  來源:北京日報


官方微博:@全影網(wǎng) https://weibo.com/7192com

官方微信:想在手機上獲取最新鮮資訊嗎?添加全影網(wǎng)官方微信:www7192com

免責聲明:

本站部分內(nèi)容、觀點、圖片、文字、視頻來自網(wǎng)絡,僅供大家學習和交流,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。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權、著作權、肖像權的內(nèi)容,請聯(lián)系我們(0536-8337192),我們會立即審核并處理。

我要評論

當前已有loading...個參與
驗證碼: 驗證碼,看不清楚?請點擊刷新驗證碼

名企招聘

人才求職

婚紗攝影

人才網(wǎng)X 關閉

掃描訪問手機版